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结庐梵修。明季扩建殿堂,规模初具,清初重修,始改今名。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民国十三年(1924),喝云派裔主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规制,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第二年,又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会泉和尚退任后选聘当代高僧太虚大师为继任方丈,主办学院。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地方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文革十年动乱,寺院历经浩劫。文革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重视寺院复建。十多年来,不仅旧有殿堂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亭院。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原有将近一倍。复办后的闽南佛学院,规模设施也在成倍增长。古刹盛世重光,梵呗钟磬不绝,佛苑法缘殊胜,宏法利生并传。
建国后,一度蹶而复振。而今,新构楼堂院舍,鳞次栉比;重修梵宇琳宫,金碧辉煌;常住数百僧众,梵行庄严;复办闽南佛学院,教学相长。古刹新生,法运昌隆,臻历史之鼎盛,划时代之光辉。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殿后有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
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闽南佛殿的特点,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中间藻井由斗拱层层迭架而成,无一根铁钉,构造极其精巧;殿内正中奉祀观音菩萨,其余各面为48臂观音,造型优美、姿态多样;又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所以此殿香火异常鼎盛。
藏经阁是中轴线上的最高层建筑,为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一层为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二层为玉佛 殿,内供28尊缅甸玉佛,并藏有数万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经书及一些珍贵的文物。藏经阁里珍藏有缅甸玉佛,宋代古钟、香炉,明代铜铸八首二十四臂观音清代瓷制济公活佛以及大量佛典经书著名的有《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等。藏经阁 后有摩崖石刻多处,其中有块大石,镌刻着一个特大的“佛”字,高一丈四宽一丈,粗犷豪放雄健有力,为国内罕见。 此外,南普陀寺院里还有钟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万寿塔等建筑,其中的佛学院为1925年,是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
南普陀寺里有七座白玉如来佛塔和二座11层高的万寿塔,那是1993年,1994年由信士捐建是万寿塔前有个莲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示这里是分外清静高洁的佛门净地。南普陀寺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素斋。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厨师调煮制作,严守素菜素料作的工艺,革除素菜仿制腥的传统,以素菜素名而独树一帆,既讲究色.香.味,又讲究形.神.器,一道菜一个雅名,神韵高雅,诗情画意。其中"半月沉江"这道菜最为有名。
历史沿革
明万历《泉州府志》云:“普照院,在嘉禾里二十二都海岛中五峰山。五代僧清浩建。洪武乙丑(抄者按:即洪武十八年,1385)僧觉光重建。”清乾隆《泉州府志》云:“普照院,在厦门海岛五峰中。五代僧清浩建,初名‘泗洲’。 治平间(1064—1067)改今名(按治平间为僧文翠居此,改称无尽岩,旧志均无改称普照院之说。上述改普照之说,出于何乔远《闽书》将觉光断臂和尚之称,移称文翠为断臂和尚之误。详见本志《概述》)。元至元间(1264—1294)废。明洪武间(1368—1398),僧觉光复建……”。 明代后期,寺田为豪右兼并,钱粮不足缴国课,岁入不足供香灯,至崇祯中(1628—1644),住持僧了蕴几欲弃寺而去。泉州开元寺诗僧明光来厦驻锡,与名士阮旻锡、叶名高等唱和,交往甚密,因得诸名士支持,乡绅太常寺卿林宗载将其家族所购寺产一石八斗田地归还寺院,使普照寺香灯不灭,振作中兴,殿堂初具规模。 明末清初,普照寺毁于兵乱。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法师为开山第一代祖师。此后,经历代住持僧如渊、景峰、省己、真衷、喜参等,以及兴泉永道道尹胡世铨等地方官员,多次募资新修扩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备中等禅寺规模,居厦门岛上诸佛寺的首位。
民国十六年(1927),会泉首届方丈任满,自请退居,公推太虚大师继任方丈兼学院院长。当时太虚正担任中国佛教会主席职务,对推行佛教改革和改进僧伽教育极为重视。他来厦门就职后,聘请大醒、芝峰、寄尘诸法师来闽南佛学院负责教务工作。大醒诸师追随太虚多年,是太虚推行佛教改革的得力助手,对僧伽教育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来任后,将禅寺和学院作为他们推行佛教改革和改进僧伽教育的实验基地,积极开展工作,并于十七年创办《现代僧伽》杂志,以广宣传,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引起海内外佛教界的重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太虚大师蝉联两任方丈期满引退,众推常惺继任方丈。二十五年常惺任满,由性愿代方丈职务。不久,性愿应聘南渡菲律宾宏法。丈席仍由性愿虚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南普陀寺一度被驻军占住。时战火日迫厦门。闽南佛学院遭日机轰炸,寺中住僧和学院师生纷纷避入内地或出国。二十七年5月厦门沦陷后,先后由觉斌、会觉住持。但此时寺院已是僧众稀落,寺宇萧条,战前的盛况已成为过眼烟云和历史陈迹。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公推广心和尚任方丈。三十七年,南普陀寺为性愿法师六十大寿举办三坛传戒大法会,来自海内外求戒的缁素佛教徒1000多人参加受戒大典。济济满堂,极一时之盛。但不久由于时局紧张,集居僧众又烟消云散,南普陀寺又复凋零。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拨出巨款翻修寺宇殿堂,还在寺的右侧开凿“般若池”,后山新建转逢、会泉和尚的纪念塔。寺僧通过学习国家政策,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地参加建国初的各项爱国运动,开展生产劳动以自食其力;同时将原来的佛教养正院改办为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学童入学。 1958年,厦门对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僧众集居南普陀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中宗教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寺院住僧遭受猛烈冲击,纷纷离散,另谋生路。 198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南普陀寺再次发展兴盛起来。 1982年,南普陀寺成立管理委员会,妙湛和尚任管委会主任兼任寺务监院。
1988年又由厦门佛教协会公推为南普陀寺第八任方丈。妙湛和尚升座后,妥善安置十年流散来归的僧众,重整禅林法规,主持翻修扩建寺宇,复办闽南佛学院,使千年古刹重放光彩,迎来一派兴隆发展的新气象。
1994年12月,成立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是为中国大陆佛教寺院创办的慈善机构之首。
1995年12月,南普陀寺方丈、厦门市佛教协会会长妙湛老和尚圆寂,翌年8月,两序大众一致推选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为南普陀寺第九任方丈,12月,新任方丈圣辉大和尚率领监院理文法师、定恒法师前往新加坡、日本、香港开展弘法和访问活动。
1998年5月27日至6月4日,南普陀寺启建50年来规模最大的水陆大法会。9月5日,在南普陀寺的盂兰盆法会上,圣辉大和尚发起对长江、嫩江、松花江等灾区捐献救济。1999年4月,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一行来寺参观访问,方丈圣辉大和尚热情接待。5月,圣辉大和尚参加中国佛教代表团,护送佛牙舍利至香港供众瞻仰。
2000年元月,圣辉大和尚蝉联南普陀寺第十任方丈。是年接待丹麦首相斯穆森、韩国佛教界、厄瓜多尔国民议会、罗马尼亚议长昆图斯及夫人等国家访问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政府拨款和海外佛教界缁素人士捐助巨资,对南普陀寺进行全面的翻修扩建和新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每来厦门视察,南普陀寺成为其必到之地,如李先念、赵紫阳、华国峰、刘华清、乔石、胡启立、王汉斌、王光英、倪志福、叶飞、阿沛·阿旺晋美、乃至方毅、田纪云、谷牧等副总理以上的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达30多人次。
人文特色
文物珍藏
修禅学道和弘法利生,是寺院住僧的生活要务。南普陀寺自 1985 年恢复丛林管理制度以来,在妙湛方丈的主持下,重整清规,严肃戎行。全寺 200 多位住众和学僧,均能自觉遵守丛林规戒律仪,除坚持日常早晚课诵和参禅修学外,还启建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普利法会:创设宣弘佛法的通俗讲座和经书流通处,组织慈善基金会,举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
学院传灯
闽南佛学院一九二五年创办至一九三七年停办前的十多年间,一度由当代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担任院长,将佛院作为他改革中国僧教育的实验园地,成为中外知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培育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现尚健在的这些当年学僧,大都成为名山长老或佛学大师。如当代中外知名的经论大师印顺长老,曾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长的竺摩法师,皆出自当年学院门下。一九八五年学院正式复办。在院长妙湛和尚的主持下,教育设施、教学素质以至学院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成为全国僧教育的重点学院。复办后学院分设男女两个院部。女院设在万石莲寺(现设在金榜山紫竹林寺),两部各设预科、本科两个班级、现有来自二十一个省市的在院男女学僧二百五十多名。至一九九二年已有三局本科生毕业,共男女学僧一百九十四名,分赴各地担任寺院主持或职事,有的到各佛学院任教、或佛教会任职。
中外交流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南昔陀寺一度成为海内外佛教交流的中心。全国知名的一代高僧太虚、弘一、虚云、圆瑛诸大师,均曾来寺传经弘教,全国各地知名法师,如常惺、大醒、芝峰、蕙庭等相继来闽南佛学院担任教席。此外有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学僧来院就学,一时群贤毕集,法幢高举,声震华夏,与此同时,有些原在南普陀寺供职的职僧和法师,纷纷出国弘教。其中如转道,转岸、瑞等诸大师,民国初年即往新加坡创建寺院,开辟闽南汉僧南渡传教的基地;大虚大师在南寺方丈任内,受首任方丈会泉和尚的资助,前往西欧多个国家进行考察、访问。退居住持转逢和尚,曾行脚远赴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朝圣、求法,后又经西藏往新加坡、马来西亚传教。三十年代末,退居方丈性愿法师南渡菲律宾传教、成为菲岛第一代开山祖师,此后,前往新马传教的还有广洽、广义、广净诸师。另外还有一批闽南佛学早年的教师和学僧,如演培,印顺、竺摩诸法师。他们在东南亚各国广弘佛法,深得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推崇。改革开放以来,位居厦门经济特区佛教首刹的南普陀寺,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诸方来寺视察、朝参、访问的高憎大德和佛教界知名居士,络绎不绝。其中有国内外佛教界领袖人物,如班禅大师、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居士、新加坡佛教总会历任会长宏船、常凯、妙灯等法师,菲律宾佛教总会会长瑞令法师、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南怀瑾居士,还有日本、美国、朝鲜·泰国等友好国家的僧团组织、佛教团体或个人,也相继来寺考察。近年来,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和诚信、见性、了法、道黉诸法师,曾分别应邀前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至美国等地考察、访问交流,另外还有佛学院一些教师和毕业学僧,应聘前往香港、新加坡、美国等汉传佛教寺院住锡传教。
南普陀寺以它金碧辉煌的殿阁、宽大威严的法堂、珍宝丰富的藏经阁、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品名优雅的素斋等等而闻名于世,在党的宗教政策照耀下,千年古刹-南普陀必将会更加灿烂辉煌,更加盛名远扬。
佛寺名人
妙湛(1910-1995年),法名续林 妙湛,辽宁东沟县人。1939年出家,后到湛山寺佛学院学习,依倓虚法师习天台宗。1942年赴高旻寺依来果老和尚学禅。1957年后到南普陀寺卓锡,深谙佛理,戒行庄严。翌年,僧众推为监院。1966年至1978年,南普陀寺佛教活动被迫停止后,他转到南普陀寺管委会去当职工。1979年,寺院恢复宗教活动后,妙湛法师核复监院职务。他发愿“庄严殿宇”,在海内外信徒的帮助下,重建了天王殿,修葺了钟鼓楼、兜率院,新建了普照楼、正命楼、方文楼、正定楼、正业楼、闽南佛学院教学楼和师生宿舍楼、太虚图书馆、客堂等,并依地势修建了万寿塔、水榭事、苏亭、庐亭、衡阳亭、清水亭、敬业亭,还建造了景峰和尚与喜参和尚塔墓、太虚大师和广洽法师纪念塔。1993年以来,又建造了大禅堂、班首察、慈善大楼等建筑,并以白石筑成东西山门,1000多米石构围墙将全寺环抱,形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的寺院建筑整体。常住僧人180多人。
1980年后,妙湛法师历任中国佛协理事,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佛协会长、名誉会长,厦门市佛协会长等职。
为在慈善事业方面多做贡献,利国利民,1994年12月,效湛法师创办了“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到1995年底,该基金会为社会慈善事业方面捐款73万多元,为文化教育事业捐款16万多元,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慈善基金会为特殊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12月19日,妙湛法师在南普陀寺安详示寂。他病危时写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嘱咐,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