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二
正信的佛教徒
都以解脱生死为目的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以解脱生死为目的,不会追求生天的,因为生天还在轮回生死的凡界,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能得到永恒的安乐。也有悲愿弘深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不愿往生他方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的。
一百七十三
神通敌不过业力
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但并不认为神通是万能的。因为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能破坏因果的律则,否则,因果业报的理论,便将无从成立。
一百七十四
佛教徒对圣像的崇拜
只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佛教徒对佛菩萨的崇拜,是一种崇高的敬意,目的是借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并不会把塑画雕刻的圣像,当作佛菩萨的本身,也绝对不是对庶物的崇拜。如果佛教徒悟透了佛法,就知道佛的本身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根本用不着以偶像来作为感通感应的媒介。
一百七十五
佛教鼓励积极的人生建设
在佛教戒律中有明确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如果自杀,那是有罪的。因为佛教主张因果定律,如果不证悟诸法实相,如果不以修持的功夫解脱生死,自杀是没有用的。业报未尽,即使自杀,也将再接受另一期的生死。
一百七十六
厌世是入世的启发
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佛教认为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苦多乐少,变幻无常,是不足贪恋的。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佛教要求解脱生死,所以佛教是厌世的,也是出世的。
一百七十七
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
佛教徒若想成佛,必须是深入地入世者,唯有入世才能践行菩萨道,才能化导众生。但若想化导众生,必须积极的肯定人生,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否则,自己在群众中没有过人的贡献,没有特殊的服务,没有卓越的表现,群众就不可能接受化导。
一百七十八
做生活的实践者
才能得到即生的利益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能算是种了一起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一百七十九
禅定经验可以增强宗教信念
禅定能使一个人的心念集中定于一境,不受外境动摇。有了心定一境的功夫,才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可比)。一旦有了心定一境的经验,他的宗教信念肯定会加倍上升。
一百八十
佛教重开悟而不重禅定
禅定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对禅定的贪着,开发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因为,当一个人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出离,这样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生禅天(四禅八定),不能解脱生死。
一百八十一
佛教反对盲目的自苦
如果有人以不吃烟火食,不过人的生活,而以显异出奇作标榜,以为是苦行,那肯定是外道苦行不是佛教的苦行。
一百八十二
作众生义务的劳役
才是佛教徒应有的苦行
佛教的苦行,就是佛教徒要检束身心,刻苦自励,待人要厚,自供要薄;要降低物欲的生活,精勤于道业的修持,努力于事业的发展,贡献于大众的公益,作一切众生的不请之友,乃至牺牲自己而救济他人。
一百八十三
广度众生等于孝养父母
佛教的孝道,是以报现在的父母恩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由报父母恩扩大至报众生恩。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生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
一百八十四
修学者一定要选择
自己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站在佛教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但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建立,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修学佛法者,一定要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
一百八十五
修学净土者一定
要从净化身心处着手
修学净土的人,一定要把至诚恳切的心,表现到生活的言行上来。因为净土的众生“三业”是清净的,我们凡夫虽然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必须尽量净化自己的身心。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对临终往生佛国是会有障碍的。
一百八十六
探求佛经切勿
望文生义或妄断义理
修学净土的人,一定要把至诚恳切的心,表现到生活的言行上来。因为净土的众生“三业”是清净的,我们凡夫虽然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必须尽量净化自己的身心。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对临终往生佛国是会有障碍的。
一百八十七
佛教绝不轻易的
否定他人的真理和价值
佛教绝对不是一个武断的去抹煞异己者的一切价值,给异己者戴上一个魔鬼帽子的宗教。在佛教徒的心目中,绝不轻易的否定他人的真理。承认他人的真理,只是把各种真理区分成高下轻重,让各种真理各还各的本来地位,各存各的应有价值。
一百八十八
空是释迦世尊洞彻
世间万物缘起的结论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是对缘起法最本质的体证。其目的是引导众生空去我执的烦恼障和法执的所知障,并不是要否定世间的万象。
一百八十九
佛就是觉行圆满的人
佛教的真理就是一个“觉”字,佛教徒唯有自觉才能了生死,唯有自觉觉他才能度众生,唯有觉行圆满才能成佛。
一百九十
万法因缘生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而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
一百九十一
佛教徒当尽形寿以三宝为依止
佛教徒当以三宝为皈依的对象,不得以其他宗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为依止。若进入教堂、神坛等场所,当予以尊敬,但不得作为信仰的对象。
一百九十二
佛教徒的国家意识是不容怀疑的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是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的。因为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出于报恩的动机。
一百九十三
食素是为了更好的呵护一切众生
素食是佛教所强调和鼓励的,是基于慈悲的立场,不是现代人为了健康和经济的原因。肉食的确有损于健康,但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我们的慈悲心,所以大乘佛教经典都强调素食。
一百九十四
因治病而不得已用酒不算犯戒
佛教提倡戒酒,是因为佛教重视智慧,认为多饮酒容易乱性。为了保持经常清醒,利于精进的修行,特别是为了达成修定的目的,必须戒酒。
一百九十五
佛像开光仪式
并不一定是必须之举
对正信的佛教徒而言,佛菩萨像是否开光并不重要,因为圣像只是作为致敬的对象,若无圣像,便没有礼拜、供养和恭敬的对象。只有通过类比的修行后,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萨的感应,其中最重要的在于信心、虔敬心和恭敬心的感发,不在于圣像的本身。
一百九十六
养成慈悲心
才是不杀生的重点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
一百九十七
佛教慈悲的对象
包括一切有情众生
众生的类别虽然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没有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都能发扬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不会有一人受到故意的伤害。
一百九十八
佛教徒也是有情众生
佛把众生称为“有情”,就是说众生离不开爱情、亲情和友情,离开了就不是众生。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佛教如果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佛的教化如果没有感情的成份,也很难教化众生。
一百九十九
佛法是把人们基础的爱
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佛法中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又称之为“爱”。只是佛菩萨的爱是无条件和无我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条件和有我的爱,佛法就是要把人们基础的爱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二百
学佛不是让人
一开始就离开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