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 方
鸠摩罗什受吕光之请离开龟兹来凉州时,携带了一大批梵语佛经和佛教器物,最著名的要数举世闻名的旃檀瑞像。此像是中世纪最早进入中原的佛陀等身造像,元代名人程钜夫奉旨所作的《敕建旃檀瑞像殿记》中说:“旃檀瑞像者,佛之真像也,是优阗王因思念释迦牟尼令巧匠用牛头旃檀木雕刻的,刻像时释迦牟尼还生活在世上传播佛教。”他还说:“旃檀瑞像在西土1285年,龟兹68年,凉州17年,长安14年,江南173年,淮南367年。”北宋太平兴国八年,日本著名高僧奝然到扬州时也反复考证说:“瑞像佛约在龟兹六十余年,在西凉吕光城十七年。”明万历丁酉秋八月鹫峰禅寺《旃檀瑞像来仪记》碑和康熙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弘仁寺所立《旃檀佛西来历代传祀记》碑均有详细记载。
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佛经,多一半是在他驻锡凉州的十七年内完成的。鸠摩罗什在凉州抄撰了《众家禅要》,后来译成《坐禅三昧经》三卷。《大智度论》“原本有十万偈,每偈三十二字,共三百二十万字。”鸠摩罗什在凉州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另在长安搜集小部分,后译出初品三十四卷,其余为略译。他还在凉州搜集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异译本《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带到长安后重新进行翻译,翻译此经时,秦王姚兴“亲览旧经,验其得失”。《首楞严三昧经》原是前凉所译,凉州流传最广,鸠摩罗什考其“事数”之异,也重新进行了翻译。他在凉州搜集到的《中论》古本,后来翻译时作了删改。
鸠摩罗什在凉州翻译出《妙法莲华经》、《弥勒成佛经》、《富楼那问经》等。可以说,鸠摩罗什共译出的佛经75部、384卷参考本,大多数是在凉州自己独自翻译出来的,有些经典的梵文本是在凉州通过西域胡商邮驿而来的。此外,《十住经》是先由佛陀耶舍带至凉州,后又传至长安才译出的。
鸠摩罗什在凉州经过十七年的生活,不但精通了汉语语法,还对中原风俗都有深刻的了解。《僧佑录》载,鸠摩罗什在凉州生活多年后,已经“善方言”。吕光后期,鸠摩罗什对竺法护等人留存在凉州的译本从翻译学角度进行考辩,认为其“多有乖谬,不与胡本相应”。他认为翻译佛经要“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名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鸠摩罗什在译经时注意文、质结合,所译佛经在内容的表达和词语的应用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鸠摩罗什在凉州生活期间,还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影响,对辞藻、韵律也有较好的见解。他向信众讲大乘佛教戒律,做五言诗:“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强调“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这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鸠摩罗什在凉州时还经常向当地人讲经说法。著名的僧人僧肇闻听鸠摩罗什在凉州讲经讲律后,立即从陕西徒步西行,拜鸠摩罗什为师学习佛法,是中原僧侣中最早接受鸠摩罗什“三论”经义的僧人。僧肇所著的《肇论》后来成为三论宗的重要典籍,就是受了鸠摩罗什大师的教诲,将鸠摩罗什所传龙树学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
鸠摩罗什临终前曾向弟子留下遗言:如果我所翻译的佛经准确无误,在我形体灭后舌根不会焦烂。果然,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圆寂,僧众在火化他的遗体时,舌头果然没有烧烂。后秦弘始十五年(413),从长安西返的高僧佛陀耶舍到达凉州,向北凉王室宣扬鸠摩罗什遗留的“舌舍利”的殊胜传奇,北凉于是向后秦致国书计划迎请供奉,但未能成行。永和元年(416),后秦国内纷乱,译场星散,北凉王沮渠蒙逊再次致书讨要,后秦主为防后背遭袭,答应将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迎请至凉州,凉秦和好。沮渠蒙逊从长安迎请到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后,在鸠摩罗什大寺旧址上造宝塔供奉,同时修建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历史人物,为佛教的中国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鸠摩罗什大师在凉州的弘法活动,使“法鼓重振于阎浮,梵轮再转于北天”。
摘自《我心中的鸠摩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