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章标题:

按作者:

 

北京时间:

 ·佛教常识  ·密宗知识

 ·深入经藏  ·佛教问答

 ·佛教故事  ·佛教诗词

 ·大德掠影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投稿电话:0931-8802751

发行电话:0931-8121606

开  户 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市铁路支行

户  名: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山浚源寺

帐  号:104003296961

 
 
 

首页 >>佛学文库>> 正文内容

 
觉光长老

作者:凤凰子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3    浏览:4794

◎ 凤凰子
  觉光法师1919年生于辽宁海城,1928年赴上海海会寺出家,法名安童,1930年赴宁波天童寺受戒,从得圆瑛长老得法名觉光,后赴观宗寺深造。1939年,赴香港亲近宝静大师,受天台宗教义,传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1941年,日军侵港,出走香港。抗战胜利后返港,兴建香海正觉莲社,重组香港佛教联合会,数十年来被推为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致力于弘法、教育、慈善、养老等事业,功绩卓著,成为香港著名佛教领袖。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六十年前参与创办佛联会,后担任会长逾四十年,是香港佛教界的领军人物,推动佛教在港发展不遗余力,然而当人们称赞他对佛联会的今天“大有功劳”时,他慈蔼的笑颜会换上一脸庄容:“这是众人之力,一个人可以吗?”这就是觉光长老。访问在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进行,对这一世界佛教界盛事,八十七岁的他积极参与推动,寄予厚望的同时,却向记者透露了出家人的退休大计:放下一切,回归真如。 
  觉光长老对世界佛教论坛有殷切的寄望,寄望团结全球佛教界人士,寄望为各界有识有为之士搭建一个多元开放的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寄望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面对物质世界空前发展,人类社会却陷入仿佛毫无止境的争端,一生在佛法熏陶下的觉光法师,认为佛法于人心有止渴作用。应积极担负起净化人心,化导社会的重任与神圣使命,发挥佛教的社会作用。“人喝了水就不渴了,听多点经,学多点佛法,一生都受用,人就不小器了。”
    创办佛社   关怀世众
  访谈间,法师对大千世界的了解、对当今世众的关怀,在令人感受他积极奋发的入世精神与悲天悯人的胸怀。然而,在访问结束前,法师却骤然“言休”:“世界佛教论坛之后,我决定要退休了,我做了佛联会的会长四十多年了,应该退休了。”
  “退休”两字浅显易明,但肯定是世俗的说法。出自法师之口,免不了有意外感。以记者所知,觉光长老多年来的言行被四众视为典范,他于香港佛教界有不可动摇的声望。信众仰视他时,眸子闪亮亮的,仿佛总能映照出这位高僧头顶上隐约发亮的光环。“退休”是否意味著放下担任佛联会四十多年会长、一手创办的香海正觉莲社,包括教育安老在内的庞大慈善事业,以及其他一切?
  “是的。”法师面对记者的讶然,意态闲适淡然,可是语气是毋庸置疑的,“总有一天,我双目一闭,我要走了,要往生了,所有什么都要舍得,放不下也要放下。”上述种种看得见、摸得著、说得出的物事,于他全是身外物。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只有一生中的所有善恶行为之“业”,将永久跟随本身,因果循环不休。
  逾一甲子前从遥远的江浙来到香港,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觉光法师一路感受人民流离失所的乱世景象,抗战胜利香港重光之后,他与多位佛教界大德高僧联合创办了香港佛教联合会,圆了他来港后产生的成立一个具凝聚力的佛教团体的心愿。从此,本港的佛教界从一盘散沙般的独自修行,各自运作,转而聚沙成塔,为宣扬佛教、净化人心,服务民众,贡献社会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六十多年来,觉光法师以出家人之身,弘扬佛法,推动佛联会的会务及促进佛教在香港的发展;同时,他更以利乐有情之心,关注民生疾苦,包括以和佛联会同年成立的香港正觉莲社名义,兴办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然而,最广为人所赞颂的,是他数十年锲而不舍地坚持下,成功为信众争取到特区政府落实将佛诞日定为公众假期。
  弘扬佛法  永不言休
  这一切可以说都是法师所修之“业”,就在佛联会去年举办的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上,不少人提到佛联会的今天,会说“觉光法师,你好有功劳”。对此,法师马上庄肃地回应说,“别提,都是应该做的事,你不要提,千万不要这样讲,这是众人之力,一个人可以吗?绝不可能。”他说,佛联会走过的路,其实就如六十周年纪念刊的封面题目所概括“众缘成就利益有情六十载”。
  修“业”不是目的,正如世界佛教论坛不是为举办而举办,而是围绕“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这个主题,希望能唤起世人反省自心,放下争端,缔造和平社会一样。由此,觉光长老的“退”也就不应该意外,反而“退休”后的生活安排更为信众所关心。法师的答案仍是平淡如水,他将在一手创立的粉岭观宗寺内,规定自己的自修与作息时间,离不开的是“坐禅、练字、看经、思考、做功课”。信众熟悉的高僧,过的是与所有的出家人一样的修行生活。世人一般认为这是苦行僧的生活,然而他引用孔子形容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之语:“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说明一切苦乐俱由“心”生。
  十二岁出家,念经已念了一辈子,长老却坦白地说,佛教的经书好深奥,博大精深,他还要继续研究、深造,或许还会写书(经解)。“我现在一样都每天早上三点起床,晚上七点钟就休息了。每天单单念经等佛门弟子的基本功课,都要四个多小时。”长老乐呵呵向记者补充。确实,“返璞归真”对于长老来说,并非十分正确的形容,因为他数十年如一日乐在其中的生活就是朴素充实的,而追求真如实相,更是佛徒修行之本源。
  外在世界的和谐,在于从心开始;内在修行,同样要“从心开始”。“退休”与否,觉光还是觉光。
                       
   摘自《香港佛教》2015年第3期
   
上一篇: 凡事有因果          下一篇: 禅诗五首

分享到:

 
 
 

 

名称:陇原佛学网站  邮编:730000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收件人:理因法师

公众号:兰州浚源寺

文摘投稿: 0931-8802751  发行电话:0931-8121606  电子邮箱:wsxs126@163.com

开户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市铁路支行  帐号:104003296961 户名:兰州市城关区五泉山浚源寺

备案号:陇ICP备19003288-1号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87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甘【2022】F0002
网站版权:陇原佛学网站     网站技术:兰州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