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一十七
遵从佛陀的言教者
就要修学忍辱
佛教的忍辱,对一个人的修养是十分要紧的事。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暴戾为祥和,进而增加幸福和智慧;它是一种内刚外柔的忍,不是胆小的屈服;更是为了达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理想,以及完成自己普度众生的志愿,而具有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现。
三百一十八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
修行者不要迷惑于外表的美丽与洁净,我们的身体充满着不净物,污秽不堪。美丽只是暂时的,年老了或者一场病下来,就不美丽了。要努力修养自己的心性,只有我们的“佛性”是出污泥而不染的。
三百一十九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
修行的人,一定要注重禅定的修习。一个人如果不能透过静虑,而让心无旁骛、使精神不散乱,他就不会有坚决的意志和深沉的智慧,也无法克服外界的引诱和破坏。遇到艰难危险时,就会心慌意乱,无法保持镇定,不能沉着应付。
三百二十
般若是获得解脱的依靠
人类的罪恶和苦难,佛教不认为可以由他人来代赎,也不是单凭信仰可以得救,要靠谁来救呢?只有自己才能清洗和解脱,也就是要人人自救。而自救的方法,就是依靠自己的智慧(般若),去慎思、明辨苦难的原因,再进而寻求解脱的方法。
三百二十一
具足般若方能彻悟宇宙实相
佛教主张人人要修慧,认为智慧(般若)不是读来的,也不是背来的,而是从观察事理、深入研究之后修来的。修行的人,缺乏智慧就不能觉悟,也不能成为顶天立地、自在解脱的人。
三百二十二
宗教对人生的重要性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对人生的鼓舞和振奋,具有无比的力量,既可以安定社会、净化人心,使人对未来具有信心与希望,又能使人过着一种较合理、高尚的生活。
三百二十三
四谛法是开悟解脱的法门
佛教的四谛法,是希望人们认识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人生的苦恼都是由自己无知的贪欲招来的,人们要想克服苦恼、获得幸福快乐,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
三百二十四
令众生欢喜者
即是诸佛欢喜
佛教深信一个人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所有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可言。
三百二十五
收获心安理得的人生
修行的人,不要太迷恋于功名利禄,一定要看破和挣脱名枷利锁的束缚。一个人财富的多少,并不代表精神的充实与否,只有修养品德、净化心灵,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
三百二十六
不要处处为我
而要我为人人
佛教认为众生是一体的,是休戚与共的,一个人的小我必须生活于大我之中。所以,修行者一定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不能自私自利。
三百二十七
修学忍辱是不退
失道心的有力保障
修行的人,当你修行时,总会有人故意的讥笑、毁谤你;当你想把佛法的道理介绍给别人听,使人得到启示而立志学佛时,也会有人不领情,故意揶揄、讽刺你。所以修行者一定要修学忍辱,如果没有忍辱功夫,则容易在修行的道路上中途萌生退心。
三百二十八
智者的信仰
佛教的所有经典,都是在客观而彻底的解释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使人得到合理的解答,而不是为了显示佛的权威和神奇。
三百二十九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佛教认为人是顶天立地的,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者,只要自己奋发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三百三十
佛出现于世是为启发后知后觉者
佛认为他来到人间,只是发现了过去无数佛所发现的真理,尽到了诸佛承先启后的责任。虽然他为众生贡献了一生的智慧和慈爱,详说了无数伟大的真理,教导了无尽的众生,却从不以“教主”或“主宰”自居。
三百三十一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佛教认为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都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佛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佛与众生之间不是“主人和仆从”的关系。
三百三十二
一个人幸福与自己的心念有关
自己的幸福,在自己心中。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善良的。
三百三十三
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足圆满
佛教肯定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不是别人的奴仆。因为从修行到证果,没有别人能够替代得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必仰赖神或佛,只要努力,照样可以成佛。
三百三十四
不要将学佛停留在研究阶段
佛教是一个重实证的宗教,讲求自我体验的功夫,一切佛学的理论都是基于学佛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将佛学变成了徒有深奥理论的玄学,而不能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中,那么佛学就丧失了它的精神和意义,成了一堆冰冷的知识了。
三百三十五
佛学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
佛学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理论作基础,就不可能有广大信仰者;佛学如果不透过实践的功夫,将永远发挥不了救世济民的效用,也达不到修行证果的目的。
三百三十六
回头的世界比
向前的世界更辽阔
佛陀开示我们,人生有前进和回头的两个世界。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如果能够懂得回头的空间,却很重要。人生平常的活动空间里,许多人只知道向前行进,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如果能把握前进的时候前进,回头的时候回头,人生便能臻于完美。
三百三十七
抱着怀疑的态度求知
佛告诉我们,求知一定要有怀疑的态度,一切觉悟和真理是透过怀疑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一个人单凭相信或信仰,只能让人欺骗自己;如果信而不去研究、实行,也不能获得真知。佛劝人怀疑的范围和对象,也包括佛所讲的经典,以及他自己本身。
三百三十八
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进程
佛教徒行三皈依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团结广大信众,使大家在同一个信仰之下,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是为了立志自勉,提醒自己要抛弃往日的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以佛的教导为依归,努力实践佛的教诲,完成自我的人格。
三百三十九
皈依就是以三宝
为立身处世的模范
佛教主张人人要修慧,认为智慧(般若)不是读来的,也不是背来的,而是从观察事理、深入研究之后修来的。修行的人,缺乏智慧就不能觉悟,也不能成为顶天立地、自在解脱的人。
三百四十
誓愿悲心是
佛教徒的理想境地
一个佛教徒,除了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学识、健康的身体之外,还要抱着服务社会、救人救世的悲心,把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工作,当做是自己的责任。
三百四十一
学佛不可以盲目的崇拜
佛教对所崇拜的对象,是以觉悟的彻不彻底为取舍标准,不是哪尊“神”来头大就拜他,也不是哪个“鬼”名气响就祭他。佛教徒拜佛和菩萨的目的,就是以佛和菩萨为榜样,使自己也达到真正觉悟的地步,所以叫学佛。
三百四十二
退步与回头能使人更逍遥自在
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的时候,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襟怀,则何处没有光风霁月的空间?遭遇到颓唐失意的时候,倘若能记取“回头是岸”的古训,则何处没有美丽光明的希望?
三百四十三
佛法在大众中求
佛陀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求得佛法,一定要明白佛法在世间,佛道在大众身上;要想获得快乐,一定要化私为公,化我为众,唯有化私为公和化我为众的生活,才是心安理得的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
三百四十四
看别人都是菩萨
唯我自己是凡夫
平常一个人,无论怎么样他总是维护自己,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好人。信仰佛教的人,一定要处处为别人设想,大家都是好人,只有我是坏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就会是和谐的,人我之间就绝对不会有争执的事情。
三百四十五
从感恩中去体证佛法
学佛的人,要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对于宇宙世间要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给我什么”。因为,只有分享快乐给人,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三百四十六
信仰佛教不是要吃苦
佛教讲苦只是说明“苦是入道的增上缘”,不是教人要标磅“苦”,不是说信仰佛教就要受苦,也不是只有受苦才能得到解脱,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更不是教人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欲海难填”。而是强调苦乐之间的中道生活,那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
三百四十七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佛教认为人人皆具成佛的本性,没有谁可以驾驭人类,可以奴役人类,人的成败福祸全在自己,成佛就是人格的自我完成。这是人类自己的努力,是众生的自救,不是神的恩典,也不是佛的拯救。
三百四十八
用心体证佛法
一个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自己的心,驾驭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体会佛法,将佛法用之于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生活,才会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三百四十九
求功名富贵时
必须用合理的方法
在人天乘的佛法里,佛教对物质生活并不是采取否定的态度,也没有把功名富贵看成是绝对可怕的东西。只是要求人们求功名求富贵时,必须要用合理的方法,有了功名富贵,要好好用来造福人间。
三百五十
不要用声闻乘
来要求人天乘的大众
佛教的在家信徒,在社会上营求功名富贵,过着妻子儿女的伦理生活,是佛法所允许的,丝毫不必有惭愧或罪恶的感觉。重要的是无论你如何追求功名富贵,不许有作奸犯科等行为,你的行为只要是在世俗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