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想成就大事,一定要发宏愿,也就是说心量一定要大。心量越大的人,越能成就大事。因为心量大福报就大,和众生结的善缘就会多。
二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滋养人类心灵的阳光,是人们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必需,也是人们更好地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
三
佛教的信仰,不是让你失去自己,而是让你开启心智,找到自己,用爱修行,成就佛道。
四
学佛之人,只要你有信心走解脱之道,把心安在学佛之道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五
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是应该如何与宇宙自然协调乃至和谐相处,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不应该违反宇宙的自然规律,如果人们借助于种种手段破坏大自然的环境、破坏社会的人伦结构、破坏宇宙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遭到的劫难将不是人类自身就可以拯救和挽回的!
六
对学佛者而言,成佛的道路上魔障会很多,克服的办法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忍辱是最妙法门,一定要受得了寂寞,忍得下心。
七
佛教讲的因果道理,是为了让人明白因果的存在。通过这种方法,令人迷途知返,改过向善,自觉的检点自身的言行,从而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人只要有生死,就需要有信仰。有了信仰,人生就有了目标,精神就有了依靠,行事就有了准则,生命就有了依归之处。
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等种种事情。不同之处是以正念来体验生活的当下,以正念来修行,将正念融入生活。
十
佛法是觉者的言教,是指导我们修身与解脱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学佛者而言,佛法就犹如一盏明灯,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开启我们智慧的光明,使人人都能远离痛苦,获得安乐。
十一
在修学佛法时,无论修习何种法门,要断除轮回、止息烦恼,皆离不开精进。精进对于解脱、利生,乃至最终成佛,都具有非常殊胜的功用。
十二
在现实生活中,困扰我们获得心灵安稳的,不是当下的生活,而是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果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以得到为喜,不以失去为悲,不为物质所累,放下许多的事情,祛除心中的杂念,自然会获得心灵的安稳,享受一种自在安宁的人生。
十三
修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修学慈悲,也就是我们的言语、行为和思想一定要带给众生吉祥快乐。如果修学中没有了慈悲,佛法的精髓也就没有了,就不会有诸佛菩萨了。
十四
学佛之人,佛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做人以成佛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若想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从现实生活中着手,从人格的修养开始,当人格完善了,就是成佛的时候。
十五
修学佛法不是让我们脱离世间法去找佛法,是要我们用佛法去对待人事环境和物质环境,把尘劳中的事物作为佛事来做,这样就会处处是道场,佛法也就无处不在。
十六
修学佛法,不是把佛陀的言教停留在概念和理论上,而是要解行并重,把概念和理论跟我们的修行、生活结合起来。
十七
修行是一个艰苦的历程,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耐力、没有韧性、没有毅力,是很难取得成就的。所以,修行者一定要始终保持坚韧、坚持、不退缩的精神状态。
十八
因果律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如果你对“种如是因、结如是果”的道理深信不疑,就会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行为负责,一定会努力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十九
对佛弟子而言,修行就是要我们每时每刻检查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从中找到不足、找到问题,不断地努力修整,进而获得智慧,了解生命的真谛,达到人格的圆满。
二十
当一个修行者的心里过程总是处在清明、平静、柔软的状态时,你就会始终执持善的念头与行为,形成一种精进、不放逸的力量。
二十一
学佛之人,一定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不要以佛法去要求别人。只要我们依教奉行、以身作则,用智慧处事、以慈悲待人,自然会以行动感动人。
二十二
在日常生活中,你所经历的悲欢离合不是修行,只是经历。如果你能从这些经历中体悟到无常、缘起、因果的道理,从而生起出离之心、悲悯之心,这才是修行。
二十三
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你遇到的人和事物是逆境还是顺境、是怨仇还是恩情、是痛苦还是快乐,如果能够平等的对待,修行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进步。
二十四
发心修学佛法的人,不能只为了自己脱离暂时的痛苦和得到暂时的福报而修学佛法,一定要发为了自己和所有众生脱离一切痛苦、脱离轮回的宏愿,这样才能获得究竟的解脱。
二十五
佛教的信仰,一定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需求,不是面子工程,不是精神上的装饰品,是通过信仰去改变自己,用一生的时间去付出、去身体力行。
二十六
烦恼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也是轮回之因。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心里,其缘于无明,起于执著。若欲止息烦恼,我们必须回归内心,运用佛法去检视无明、放下执著,方能烦恼轻、智慧长。
二十七
佛教徒一定要把自己每天所修的一切功德,同法界众生共享,这是佛教的独特修学法门。其功德不会因为共享而减少丝毫,会更加殊胜,还可以拓展修学者的心胸,利益更多的人。
二十八
人之所以很难取得成就,并不是因为客观原因,而是因为主观上的意愿不够强烈,也就是发心不够。学佛之人,心中只要有大的愿力,一定会取得成就,所谓“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二十九
每个人的内心是什么,与人相处时的言行举止就会排斥或喜欢什么。佛教徒与人相处时,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和谐了,只有自己的内心和谐了,你才能和对方和谐相处。
三十
修学佛法一定要努力打开我们心中的光明,了解生命的真相,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此生把握和掌控我们的生命,而不会被命运(过去的业力)掌控我们的生命。
三十一
学佛的人什么时候可以成佛,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已经以佛为师了,是否已经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了,是否以佛的智慧来改变自己了,如果做了,你当下的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三十二
人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好运,那都是自己过去所修的善业。修善之人,因为其身口意善业所感,周围自然就吸引了很多人,也就会事事顺心,所谓“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三十三
常生活中,你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利,但绝大多数都缘于自己的愿望太高达不到而已。如果这个时候你能转变一下思维,想想人的欲望无限,想要的东西太多,真正需要的又很少,顺利或者不顺利都是自己的因缘,你就会以平常心面对。
三十四
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的当下没有了自与他、内与外、善与恶、主观与客观等分别心,只有无我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时,你就是觉者了!
三十五
修学佛法的人,当你运用佛法断除了自己的烦恼,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同时运用佛法去关怀他人,帮助他人解决了问题,你便是菩萨道的成就者。
三十六
学佛的人,一定要以发心利他为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就。如此修行才是有智慧和慈悲的人,也只有透过利益众生的修行,才是最好的利益自己,才能成就修行者的悲智。
三十七
每个人因为宿世所修善恶的不同,这一世的果报也不一样。但对佛教徒而言,无论过去的果报如何,我们已得人身、已闻佛法,就一定要发出离六道之心,时刻观照自身的习气、妄想,不再造轮回之因。
三十八
戒定慧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佛教徒修习这三无漏学,可以培养自己的正念,使心回归当下,使自己从情绪和妄想缠缚中解脱出来。
三十九
每个人的财富都是自己布施的心和布施的行为创造出来的,而贫穷则是悭贪的心跟悭贪的行为造成的,这是因果的对应关系。
四十
学佛之人,当你行布施时,内心一定要心甘情愿、起大欢喜,这样得到的果报就会轻松自在。如果你在行布施时,因地夹杂着烦恼,心不甘情不愿,所得的果报就会有问题了。
四十一
学佛之人,一定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要发愿。只要立下了誓愿,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修行才会有结果。
四十二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修持菩提心。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果位的希求心,只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
四十三
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没有造了业不受报的,也没有自己造业他人受报的。虽然现在有些作善作恶的人没有受报,那是因缘还没有成熟,受报只是来早与来迟的问题,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四十四
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我们的身心习惯了贪瞋痴的运作模式,修行就是努力去改变这种旧习,不间断不放逸的向过去我们身心的错误运作模式发起挑战,进行内在的革命。
四十五
佛教中的佛像就是佛陀的形象,是佛教不可或缺的圣像,是对佛陀追思的一种表达,也是传法的表相和为了让人在佛像的影响下开启自身自性的光芒,更是提醒佛教徒要以追求佛陀的境界为终极目标。
四十六
修行者见到佛像时,一定要观想到佛陀的本身,要对佛陀生起仰止之心,对佛法生起恭敬心和信心,进而精进的修持佛法,这样佛像就会对自己和他人、对我们的今世来生利益无穷。
四十七
佛教的菩萨是为一切众生修学所示现的一个榜样,是为了引导修学者从早到晚、时时刻刻,无论是自己的私生活,还是工作、待人、接物等等,都要以菩萨为例了,为一切众生作好榜样,学佛者如此修学就是菩萨。
四十八
修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随时随地磨炼我们言语行为、起心动念上自私贪得的不良习气,培养我们的慈悲作风;要坚持每日诵经念佛、持咒作观等,这样我们纷乱的心就会清净下来。如此修学,一定会福慧圆满。
四十九
学佛的人,一定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观念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到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对人生的改变,观念正确了修行就不会出现差错。
五十
学佛之人,当你看到一个修道的人、一座道场有什么需要时,一定要热忱的提供帮助。只要你尽心尽力的护持正法,肯定会受到三宝的加持,障碍消除,道业精进,福慧增长.
五十一
人的生命不在过去,不在未来,是在当下活动的每一个瞬间。修行就是要抓住生命活动的每一个瞬间,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清醒的、清楚的,如此觉照当下,我们的生命就会开始觉悟,就会开始从无边的烦恼中慢慢地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