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感应两则
◎ 佚 名
李靖箭射文殊普贤
唐朝雁门关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时候,颇知道对出家人尊敬礼遇,因为僧宝功德巍巍,是代佛宣说佛法,滋润众生精神食粮的啊!“我要敬事僧宝,绝不动摇心志!”他内心中想着,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但是佛门中人也往往有若干败类,这等于人的手指头有长短不齐,社会上也是良莠不齐是同一个道理。见到出家人做出了非法的行为,与戒律违背,毕竟是少数,李靖却起了一种——从希望至失望,从尊敬到不敬,甚至进一步认为所有出家人都是如此!佛教的代言人出家众尚且如此,整个教义便也不可信,再说要这样的教做什么,于人无益,不如消灭了它还好的心理。
所以当他在代州任官职时,居然大废佛寺,从前曾立志“敬事三宝”的念头不知何时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天出外射猎,骑马奔腾于中台山一片广大的原野中。忽然,他眼睛一亮,“奇怪,明明是一片绿色的原野,这儿怎么有一个大池子呢?以前也来过,怎么都不曾见到过?”策马稍前,这一看更不得了,竟有一个和尚与一妇人在大池子中公然共浴。“哼,这对无耻的男女!”他大为瞋怒,一点也不加考虑,立刻将身后的箭掏出,上了弓,“嗖!”的一声射了出去。他的箭法一向是很准的。由于大池子离他策马的地方有一段相当的距离,远远望去可以看到那两人的肩上都中了箭。
这个时候,他觉得很痛快。那一男一女带着箭伤向东南方向逃去。“追!”他骑了马一路直追下去。奇怪的是那对男女不过是徒步,而他策着马儿,但彼此间的差距老是隔着几步,怎么也追不上。“莫非今天遇上鬼了?”他心中自嘲。一直追到一处,有一间小小的寺院叫做“真容院”,明明两人逃进寺院去了,怎么找不到呢?怎么会?进入寺院见殿上有两尊菩萨像,一是文殊、一是普贤。仔细再看,赫然两尊菩萨像上都插着弓箭,那不就是他射出的箭吗!他开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后悔自己的孟浪,更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由得悲泣起来,就在两尊菩萨前顶礼谢罪。
净梵法主修法华三昧,感得普贤大士为授戒羯磨
法主净梵,母龚氏,梦佛光满室而有孕,生子后即取名佛护。十岁依胜果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圣号不断,有人问:“这么小的年纪为何念阿弥陀佛?”师答说:“我欲到西方净土去求挂搭”。
十八岁时受具足戒后,参访明师,悟佛妙旨,讲经不断,依师求戒、学戒、深受法益者甚众。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得普贤大士为授戒羯磨,并于空中连称三声“净梵比丘”,自此后说法之时所发洪音如撞巨钟。率众修法华三昧将圆满时,有二僧向师作礼言:“今春到石桥礼圣迹”。见空中散花异香非常,忽有一僧历声说:“姑苏梵法主(净梵比丘),期忏散花至此”,语毕不见。前来瞻礼的长洲令黄公彦将此刻记于石,云:“异哉师之道力,其与北京进法师,梦释迦授戒;南岳梦四十二僧加羯磨法。异世同效……”净梵法主神迹甚多,于禅观之处大众见金甲神跪于座前。师于一处修忏,见韦陀菩萨行至忏室,凡有人被其点察,则障起而退。
在一个酷热的夏季,大众夜不能安卧。净梵法主即披三衣坐于水阁上,忽然风雪飞集、凉气逼人,夏行冬令,大众无不惊叹敬仰。知道这是神龙感师之德而变热为凉。一次梦中,被黄衣史者请至冥府,冥王迎师奉为上座.并令史者检祥霭簿中记载到:净梵比丘,屡经多劫长讲《妙法莲华经》,冥王即起顶礼并遣使者相送。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妖崇所娆歌笑不休,请师为施戒后即刻安定。葛氏请师为亡夫施戒,当即见亡夫恭敬于师绕座三匝,并礼谢说已得解脱。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师制订了期忏规式,并别制忏仪,与众同修常感瑞应。建炎元年十月坐之,火化后得很多的舍利,建塔供于模塘般若。
摘自《大正藏·史传部》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