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苦你是甘蔗味
◎ 玲 子
小孩子喝中药怕苦,大人总会递上几块夹心饼干,让孩子搭配着吃。佛陀大概也是担心我们太苦,所以常常拿甘蔗来做比喻,让我们生起求解脱之心,修行之旅甜甜蜜蜜。
佛经里记载了一种野生甘蔗,称为伊师迦草。这种草外表柔软,内部实坚。另外,由于它不容易枯死,所以佛典中也经常用它来比喻永远不会衰颓的事物。“伊师迦草,外皮软脆,内干坚实。”(《大般涅槃经集解》)“或复有草名伊师迦其性贞实曾无衰落,譬我常恒。按涅槃经云,七法不可毁害,如伊师迦草。”(《瑜伽论记》)
为何把甘蔗称为一种草?按照现代植物学的分类,甘蔗属于单子叶纲禾本科甘蔗属植物,所以它确实是一种草。
甘蔗的种子被用来比喻菩提心。“譬如甘蔗种,内性常自甜,智者善压之,便获甘美味。”(《摩诃摩耶经》)而布施者与福报的关系,就像甘蔗与存储在其中的甘蔗汁一样,虽然平时看不到汁,但是挤压后就会满溢而出。“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果福不失,譬如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蒲桃子中现前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如是如是,布施财物,如是施报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报不离施主;犹如彼汁不离甘蔗、若蒲桃子。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
(《毘耶娑问经》)
与之类似,甘蔗汁还被用来比喻福德不是向外求,而是通过向内求而不断积累的。“复次大仙!如汝所问,福德因缘为积聚者,如萩苇中因烧出焰,而此光焰不可得言为积为聚。如是施主,积集资粮犹影随形而无见者。亦如蒲萄甘蔗,未压之时汁不可见,彼于一节二节之中求汁积聚了无见者,然于彼汁不从外得。福德果报亦复如是,不在施主手中心中及于身中,亦不相离。”
(《大宝积经》)
熬煮甘蔗汁时,随着火候的不同,甘蔗汁会形成不同的产物,佛陀以此来比喻出家人修行的不同阶段,越到后来,身心就越纯净无垢。“彼比丘如是如是谛求此受,如是如是生白净法,如甘蔗汁,器中火煎,彼初离垢,名颇尼多;次第二煎则渐微重,名曰巨吕;更第三煎,其色则白,名白石蜜。此甘蔗汁,如是如是煎复更煎,离垢渐重,乃至色白。比丘如是缘器智火,以煎相续心甘蔗汁,初始禅观,如颇尼多;次复第二,则如巨吕;次复第三,如白石蜜。如是比丘心相续法,以智火煎,则成无漏鲜白之法,离垢不杂,出世法生,出于生死,鲜白离垢,犹如洗衣。”(《正法念处经》)
甘蔗在佛经中出现得如此之多,大概也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家族与甘蔗缘分甚深。据说甘蔗生出了童子和童女,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就是童子的第五代子孙,因此佛经里把释迦的种姓称为甘蔗种。“汝诸神辈当知!此是净饭王子,甘蔗种姓,往昔劫初,大众推举,所置立王,世世相承,至今已来,此是其胤。”(《佛本行集经》卷27)
摘自《大众阅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