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章标题:  

  

按作者:

  

    

北京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313期(2025年第6期)/智慧法轮

共享到:

 

如何认知轮回的存在
◎ 王雷泉

  佛教讨论轮回现象,是为了超越轮回,证得解脱。但对受现代科学训练的年轻人来说,很难接受轮回这一事实。就佛教认识世界的层次而言,如果不用现量的直觉证知,也不讲天眼等超自然方法,只以世俗共许的比量,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间接推知轮回的存在,有教证、理证和事证三种方法。
  一、教证:即通过佛教经论的阐述。在佛教哲理层面,用权威的经论进行诠释,对佛教徒当然具有理论上的普适性。大小乘经典皆开示轮回的真相:众生因无明而造业,随业流转于六道中,从无始生死以来,常与烦恼业苦相续,无有了期。但对不信佛者,特别涉及超出世人知识范围的神秘领域,光用佛经作证明就缺乏说服力。全世界有80亿以上人口,有宗教信仰者占86%以上,但佛教徒只占6%。所以,为使更多人理解佛教思想,光举佛经证明是不够的,必须用理证和事证来作补充证明。
  二、理证:用世俗共许的道理来证明。佛教的最高真理第一义谛,必须通过与世间常识和科学原理共许的世俗谛而体现,故佛教特别重视真俗不二的真理观和方法论。人的肉体(色蕴)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要素构成,肉体死亡后依然还归于四大。现代科学的基本定律是物质不灭、能量守恒,这与佛教色蕴四大的道理是相通的。那么肉体死亡后精神到哪去了?佛教把人的精神活动归纳为受想行识四蕴,在这期生命死亡后,以中阴的形式与下世父母的精血(色蕴)结合,又形成新的生命。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精神是一种能量活动,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佛教轮回观中,心识被视为生命流转的核心因素,前生最后一息之识与今生最初一刻的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现代心理学也认为,意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动过程。这种意识流理论,亦可解释佛教关于心识流转的说法。
  中国古人也曾讨论过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如果老人寿终正寝,生命能量油尽灯枯,做鬼也成不了气候,基本上不会对活人产生什么危害。如果是年富力强者横死,或遭遇灾祸,或在战争中阵亡,活着时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肉体突然死亡后的精神能力依然强大,如果有冤仇的话,就会作厉去危害活人。据《左传》载,郑国传闻已经逝世的伯有为鬼,子产访晋时,与赵景子有一段讨论伯有犹能为鬼的对话:“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冯依于人,以为淫厉。”普通男女横死,其魂魄还能依附在别人身上作祟,何况伯有作为贵族,生时衣食精美丰富,其魂魄就强有力,又不得善终,当然有做鬼现形的能力。

  三、事证:通过历史记载和当代田野调查。正史和笔记小说记载汗牛充栋,如《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就载有很多神异故事。现实的田野调查资料,特别是湖南西部、云南这一带有好多再生村,有些小孩可以知道他前世是谁。倪维泉居士是上海供电局高工,曾专门去做过田野调查,他认为城市流动性强,生命信息的磁场不容易保持,而农村的磁场非常稳定,方圆几十里地的再生案例比比皆是。1980年代,我关注过特异功能研究,并主持编译《特异心理学纵横谈》(华夏出版社,1988年)。书中记载北欧挪威有一位不识字的农妇,被雷击发高烧后,能讲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经过语言学家证实,确实是连现代英国人都无法读懂的古英语。佛经以“如虫蛀木,偶尔成字”,形容小概率事件。但一个不识字的北欧农妇能完整讲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就很难用概率来解释了。古今中外,这类作为轮回的事例,举不胜举。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伊安·史蒂文森博士在《显示转世二十例》及《斯里兰卡型转世案例》等著作中,详细记录了全球范围内许多记得前世的儿童案例。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被研究者能准确说出前世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地理信息和人物关系。
  教证,一般只对佛教徒有用。理证,以名言共许的理性方式,尤其对知识分子来讲,是可以靠推理来证明的。事证,通过古代和现代大量的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事实,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会转化成另外的存在形态。进一步推论的话,轮回转生的机制何在?这就使佛教的业力因果论有了更广泛的理论支持和事实佐证,用三世两重因果的规律分析生命的缘起,造下什么样的行为,就承受什么样的后果,行为决定了生命的轨迹。
  承认轮回的存在,是为了引导众生深入修行,从而超越轮回之苦,迈向究竟的解脱与自由。

    摘自《海潮音》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

 

 

电话/传真:  0931—8121606    E-mail:wsxs126@163.com    

公众号:兰州浚源寺

邮编:730000  地址: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联系人:理因法师

备案号:陇ICP备19003288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87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甘【2022】F0002     
网站版权:陇原佛学网站  网站技术:兰州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