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章标题:  

  

按作者:

  

    

北京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313期(2025年第6期)/智慧法轮

共享到:

 

佛陀对血缘关系的看法
◎ 杨新宇

  血缘关系曾经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纽带,比如,血缘是基因延续的直接体现,通过遗传特征维系着族群认同,又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关系通过“血亲情理”再上升到“伦常系统”,构建了家庭、宗族、国家等社会组织形式。当今,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血缘关系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家庭层面,比如世人往往把孩子看成自己财富、事业乃至生命的延续,会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佛教并不把血缘关系看做高于一切。佛在度化频婆娑罗王时,为国王解释父子关系:“众生生死皆由恩爱。父母自言:‘是我所生,是我之子。’子非父母所致,皆是前世持戒完具,乃得作人。“佛告王曰:‘儿在胎中,若有盲聋,母豫知不耶?’王答佛言:‘实不豫知。’佛言:‘此儿宿命罪行使然,非父母过。儿在胎中,若其圣明,母不豫知。皆由履行清纯,非父母力。此理明验,王善惟之!’”
  这段经文载于《中本起经》的度瓶沙王品中。佛初见频婆娑罗王时,已预见其后将被子所杀,故说了这段法,后来频婆娑罗王被其子阿阇世囚禁时,还忆起此次佛所说法。
  如果生命仅限于今生,那么血缘关系确实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生命结束之后,孩子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寄托了未来的希望。故说“是我所生,是我之子”。而佛教的生命观是无始轮回,孩子是一个独立生命,前世持戒而得作人,因和父母有缘而来做他们的孩子。孩子前世造业感得今世果报,非父母所能给予。孩子和父母有缘,但并非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人自己的生命本就在轮回,应该多考虑自己的未来,不必把世间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
  佛接着说:“原于人本,从痴有形,从形生情,从情生识,从识生欲,从欲有父子,从父子生恩爱,从恩爱生忧悲,展转五道无有休止。人亦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不识其根,各相字名言。是父?是子?唯得道者,乃知其原。生、死因缘,本从痴起,一切无常。大王受持!”
  佛陀进一步指出,今生的血缘关系不仅是暂时的、无常的,没有绝对的价值,而且父子恩爱根源是痴,即无明,而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摘自《大众阅藏》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

 

 

电话/传真:  0931—8121606    E-mail:wsxs126@163.com    

公众号:兰州浚源寺

邮编:730000  地址: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联系人:理因法师

备案号:陇ICP备19003288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87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甘【2022】F0002     
网站版权:陇原佛学网站  网站技术:兰州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