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章标题:  

  

按作者:

  

    

北京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312期(2025年第5期)/修学法要

共享到:

 

善等三性
◎ 熊十力

  善等性之性字,不可作体字解,当训为德。德性、体性,二义截然不同。体性之性,前条已说,今释德性。德者得也,若物德之德,即言某物之所以得成为某物者也。如白纸之所以得成为白纸者,以具有如此之白故,故谓白是其德也。准此而言,则德性之意义,当可豁如矣。佛家说一切心、心所法,具有三性,善性、恶性、无记性是也。无记者,非善非恶。记谓识别,识作志读。既善恶两非,即不可识别,故云无记。如凡夫之心,即通善等三性:有时发者是善性,曰善心;有时发者是恶性,曰不善心;有时发者是无记性,曰无记心。其善不善等,即吾人之心所具有之德性也。又善性中,分有漏善、无漏善。有漏者,漏谓染污,有染污故,名有漏。翻此,即名无漏,亦名清净。见道菩萨,方证得清净本性,犹未圆满。至佛,则全体清净,始称圆满。唯清净,方名无漏善,离染污故,是绝对的善故,亦即绝对的真故,亦即绝对的美故。远离染污,即有美义。凡夫从无始来,染污所缚,虽有时发见善端,而非纯净之表现,正如日光从浮云中流露,非晴空遍照之太阳也,故谓之有漏善。此善与不善及无记,相间而起故,不可常故,是对待性故。与不善等对待。盖大乘师于凡夫染污位中,分说善不善等三性,等谓无记。至大觉纯净位,则唯是无漏善性,无所谓三性也。而大乘师如唯识家者,则分别有漏善、无漏善,截然异种,种子义,详见后种子条及下卷。而谓凡夫从无始时来,根本不曾发现无漏善。然则凡夫如何能于修有漏善中而达到无漏善耶?岂蒸沙可成饭乎?大乘诸师于此似未注意,盖其一往用解析之术,处处说成截然段片,而不自知其非也。《新唯识论》功能、明心诸章,与前师持论,自是天渊,学者不当忽略。

摘自《佛家名相通释》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

 

 

电话/传真:  0931—8121606    E-mail:wsxs126@163.com    

公众号:兰州浚源寺

邮编:730000  地址: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联系人:理因法师

备案号:陇ICP备19003288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87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甘【2022】F0002     
网站版权:陇原佛学网站  网站技术:兰州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