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章标题:  

  

按作者:

  

    

北京时间:  

您现在的位置:陇原佛学网站/佛学文摘/总第312期(2025年第5期)/法音宣流

共享到:

 

中国佛教的融摄力
◎方立天

  所讲的调和性,是就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而言,这里所讲的融摄性,则是就佛教内部的关系而言,也就是指中国佛教统摄佛教各类经典和佛教各派学说,统一佛教各地学风的特性。这在隋唐佛教宗派,尤其是天台宗和华严宗表现得尤为突出,唐代以后的著名佛教学者也都继续发挥融摄佛教各派信仰的特性。以下分三个问题来讲。
  
1、统一各地各派的学风。中国古代历史和印度不同,统一局面是主流。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对于佛教来说,也要求建立统一的佛教。隋唐两代的封建统一王朝,国力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这时形成了佛教宗派,是中国佛教的最重要构成期,也是日益成熟期。隋唐佛教宗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统一性,统一了以往各地佛教学风的差异,表现了中国佛教的高度融摄力。
  佛教自汉代传入至隋以前,经历了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尤其是南北朝政权的对立,两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佛教趋于分化。佛教的内容包括戒、定、慧三学,“戒”、“定”是指宗教修养实践;“慧”,智慧,是指宗教思想体系,包括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南北朝时期,大体上北方佛教偏重于迷信仪式和宗教活动,如坐禅、修行、布施、造像、立寺等,南方佛教则侧重于玄理的清谈。禅法在北方广为流行,义学在南方比较发达。在隋统一全国后,南北来往交通非常便利,两地僧人互相交流,各种学说互相沟通,各种师说渐趋一致。隋唐佛教,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都是理论和修行并重,强调定慧双修的。天台宗,本是坐禅的一派,但也重视理论。此宗的“法华三昧”就体现了禅法和理论的统一。史载天台宗祖师慧文禅师,据《大智度论》和《中论》而悟入“一心三观”(于心中同时观悟空、假、中)的观行方法,并传给慧思。慧思从北方到南方,坚持既重禅法,又重佛教义理。慧思的弟子智顗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确立了定(止)慧(观)双修原则。天台宗的理论和观行并重宗风的形成,标志着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的根本转变。唯识宗,继承印度大乘有宗的“万法唯识”的观点,对物质现象和心理现象做了烦琐细密的分疏,形成庞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同时又有瑜伽行观,即通过禅定,不经语言文字的中介,运用佛教“智慧”使所谓真理直接呈现于面前。唯识宗创始人之一窥基还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提出了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作为独特观法。窥基的师父玄奘是一代大师,广学博闻,自印度回国后,因始终忙于主持译事,到晚年尚自认禅定功夫欠缺,而引以为憾。再如华严宗,有一套以“一真法界”为核心的“无尽缘起”的理论,同时它所谓的“法界观”也是禅法。华严宗初祖杜顺本是禅师,二祖智俨随杜顺禅师学过禅法,并应用《华严宗》的教义重新解释了止观。华严宗真正创始人法藏,更提出了“法界观”和“十重唯识观”。所谓“十重唯识观”是吸收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再加上四法界观拼凑而成,主张把法界归于一心,即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心中的观念,而在思辨中达到圆融无碍的境地。至于禅宗,虽然标榜“不立文字”,其实也是有明快细密的理论的。
  
2、系统判释不同派别尊奉佛典的地位——“判教”。印度原先也有简略的判教,如《法华经》分大、小二乘,《楞伽经》分顿、渐二教,《解深密经》分有、空、中三时,《涅槃经》分五味(五时)等。在中国,判教理论在各个宗派学说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且内容与印度判教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格格不入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判教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不可避免会产生的情况,是中国佛教宗派的独特的问题,它集中地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外来佛教的消化吸收,体现了中国佛教宗派的融摄性特征。

     摘自《中国佛教》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

 

 

电话/传真:  0931—8121606    E-mail:wsxs126@163.com    

公众号:兰州浚源寺

邮编:730000  地址: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山浚源寺  联系人:理因法师

备案号:陇ICP备19003288号-1 甘公网安备62010202000587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甘【2022】F0002     
网站版权:陇原佛学网站  网站技术:兰州科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