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华严宗的月霞祖师
◎持 松
月霞祖师,湖北黄冈人,俗姓胡,耕读世家子也,生于清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十岁,应童子试,不幸落第,乃发心出家。而父母不同意,遂入学攻读,颇有成绩。十七岁,承亲命完婚,次年得一子,又次年得一女,遂禀双亲,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今既育一子一女,可告无罪矣,应许遂我初愿。”父母无由可留,允其所请。乃于当年三月,拜辞双亲于杨柳树下。正值东风和煦,春日暖照,似有菩萨出尘之庆。师只身行至南京,诣大钟寺法公老和尚座下,顶礼求度。老和尚问曰:“白面书生,何因学佛?”师答曰:“在家既不能做忠臣孝子,当出家学诸佛救世、度生,此晚辈求师度脱之本怀也。”老和尚见其志向高远,许为法器,遂允其留下。二十岁时,先往九华山受具足戒,再往金山江天寺、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习禅,参究向上一著,凡六年之久。三寺主事者,每请其出代职司,以为拔擢,均以不愿离开禅堂婉辞。最后,主事者坚命其出堂,因辔伴远走长安,入终南山,结茅蓬居之,禅观不懈。
至师二十六岁时,于是年秋冬之间,忽有苏军门,守长安者,每谒师,请开示,问答之间,语言契合。自是,每月供养斋米若干斤,师有多余,则分赠邻近诸茅蓬之修道者,以广结缘。一日,师语苏军门曰:“大护法既能发心布施道粮我一人,不如普同供养之愈。”又曰:“终南山中,总有七十二间茅蓬,诸修道人,类皆佛门龙象。往者,每因化道粮而耽搁用功,大护法若能布施军田二百亩,交诸修道者开垦,种稻收米,永远供养,则军门功德之大,将成万世不朽之福德也。”苏军门闻之,以为善,遂应其所请。先后六年时间,荒地皆成熟田矣。苏固广植福田,师实效百丈禅师,自耕自食之遗风。一面手执锄头,一面耕自心田,作息调身,藉物观心,功夫以是大进,顿觉心无疑滞!
三十三岁,师决出山,走访河南太白山顶尘和尚。和常方讲《维摩诘经》,师于入不二法门句,参究数昼夜,至于废寝忘餐,终以末后言句,获得了尘和尚印可。又一岁,至南京晋参赤山法忍和尚,留山充茶头职。此一年中,日间抬石铺路,夜烧茶水供众,示修苦行。一日,法祖堂中高呼曰:“茶头师!快烧茶,堂中已开静,急待茶水供应!”师曰:“水早已烧开了,等候止静;而堂门不开,其奈何?”祖默志之。三十六岁,随赤山法老人,讲《楞严经》于湖北归元寺。代座弘扬,玉声初震,颇获推崇。三十七岁,师至安徽翠峰茅蓬,邀约高旻首座,普照和尚,北京印魁法师,结界打禅七,互印心得。三年后,初讲八十华严大经。四十一岁后,漫游全国各地,随处宣扬大、小乘经典,大江南北尤称道之。四十三岁,受聘出任安庆迎江寺住持,筹办安徽省佛教会,并创办佛学院,招生开学,(北殆中国第一家僧教育机构)三年圆满。四十六岁,出国考察各国佛教,由日本而南洋、印度,及以欧西,游方说法者,亦三阅寒暑,声名远播。
四十九岁回国,获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授以菩提之记,成为临济宗传人。与之同坛接法者,另有明镜、惟宽、应慈三人,时在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五十一岁,因南京端午桥(端方)、杨仁山、清道人(李瑞清)等之推荐,应聘出任江苏僧教育会副会长,并兼主江苏省僧师范学堂。翌年,五十四岁,应湖北大洪山请,讲《楞严》、《圆觉》、《楞伽》诸经。僧师范由谛闲法师继任。适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都督黎元洪,拟请师出带僧兵,遂借出国为名婉拒之,乃走上海。受时报馆狄楚青居士之推荐,入哈同花园,为园主罗迦陵夫人讲经。时康有为亦在上海,建议哈同夫人弘扬佛法,创办华严大学,并请月师主其事。大学于民国二年开办,招生六十名,订为预科三年,正科三年,方克毕业。师于园中新造禅堂、讲堂,每日坐香,讲授大、小乘经论。常惺、持松、慈舟、智光、霭亭等,皆该校第一届高才生。方将毕业,因有异教徒于中破坏,迫使学校停办。月师接受康有为等建议,决迁校至杭州海潮寺续办。月师就该寺原有之法堂、禅堂,仍每日坐香、授课,开讲华严、起信论等经论。正科三年,六十名学僧,顺利毕业。其间,月师曾应孙毓筠等邀,讲《楞严》于北平。以反对洪宪,几遭不测。又应九华山东崖寺,及湖北归元寺之请,讲《楞严经》。以不能分身,东崖经,即由智光法师代座。月师归元经圆后,复应汉口居士界请,讲《起信论》。
民国六年,师六十大寿。于汉口讲《楞严经》方毕,继至磬山讲《法华经》及《一乘教义章》,以自寿。是年夏,师奉天宁寺冶开和尚命,分灯常熟兴福寺,为住持,并续办华严大学。师七月一日,于兴福寺升座,继往杭州办理迁校事。孰意师于抵杭后,忽感不适,终于十月三日,示寂于西湖玉泉寺。钱山主奉其骨灰,塔于兴福寺内之师子口。师生平宗、教并进,有所谓“无一日不坐香,无一年不打七”之自我规定。师住世六十载,僧腊四十二秋。师著有《维摩诘经讲》,《楞严》、《楞伽讲义》,未及完成而逝。师为我国兴办僧伽现代教育之第一人。其入室弟子有:常惺、持松、智光、慈舟、霭亭等诸哲。皆继承师志,弘化一方,大阐宗风!本宗亦因之而宗风继振,法雨遍施!
摘自《月霞法师传》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