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时代审美风貌
◎ 阮荣春
西汉末年,佛教东渐,佛教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国,经过了两晋南北朝、隋唐的漫长历史过程逐渐与我国传统思想相融合。观音造像也在这个过程中兴盛起来,从最初的模仿到创新,直至宋时完全的中国化,出现了众多形象各异的观音造像,这些造像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审美要求,更是凸显了中国作为佛教第二故乡对于佛教发展的贡献。正如《世界雕塑史》(雷·H·肯拜尔等著)中所说的那样:“与其说佛教征服了中国,倒不如说佛教嫁到了中国巨人这个躯干上了。”
北魏初年,观音造像往往采用印度传来的模式。一种是“偏袒右肩式”,男相,面有长须,头部秃顶下披发,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右胸和右肩裸露在外;另一种是“通肩式”,衣纹随着身体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有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后,其余同第一种。
技法上,北魏时期的雕刻手法表现在衣纹褶,多高平直,随处露出锋利的棱角,具有一种较为原始的时代审美风貌。而北朝早期菩萨的头上做高发髻,带三花瓣式的花蔓冠,并有发下垂双肩,上身斜披络腋,宽颈圈,下着羊肠大裙,紧贴腿上,并向外撇,压肋下向外飘扬。北齐以画梵像而著称的画家曹仲达所绘造像特征为代表:其体稠叠,而衣紧窄,风格优美纤巧,衣袖中可以看出小衣褶,即所谓的“曹衣出水”。此外,还有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吴道子所画的佛像衣服飘举,谓之“吴带当风”的典型。十六国至北魏时期,敦煌早期的壁画开始运用线描的手法,造型朴拙,色彩浓厚,线描圆润。观音菩萨头带宝冠,上身半裸,披巾长裙,在衣冠服饰上还保留着西域、印度和波斯的风习,又由于地域原因,加上凹凸晕染法所形成的立体感,学术界索性称之为“西域风格”。
北魏时期,石窟艺术的传播方向有所改变,从原来的从西向东改成了从东向西,即由原来的西域传向河西而直至中原,改成了从中原到敦煌、到西域。这时敦煌石窟受到太和改制以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秀骨清像造型风格的影响,观音的造像也发生改变。其面相由原来的丰润变为清瘦、长颈削肩、身材修长、嘴角上翘、衣裙飘洒,衣服也改变了原来那种斜披式,转而显帐帛交于腹前穿环不打结,大裙向外敞开相。北周时期,中原式的秀骨清相与西域式的半圆脸型互相结合而产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在晕染上,中原式的染色法与西域式的明暗法互相结合而产生了表现立体感的新晕染法。在人物的精神面貌上,还出现了纯朴清静和潇洒飘逸相结合而产生的温婉娴静、富于内在生命力的新形象。
隋代的观音造像虽不统一,但就总体来说,北魏造像的那种秀骨清相、潇洒飘逸的风度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拙重粗朴、方而厚重的形象。这一时期的观音造像特点是仪容端庄、挺然直立、神情静穆,表现手法朴实。民间艺术家在塑造观音菩萨像时,按照人的样子,因此塑像充满了中国的本土气息,富于了人间的生活情节。可以说,隋代的观音造像为唐代观音造像的飞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审美造型基础。
唐代的佛像盛极一时,观音的形象也进一步朝世俗化发展,变得丰满妩媚且重颔广眉,形象端庄美丽,装饰也变得繁华富丽、雍容华贵起来,俨然唐代理想美女的形象,所以唐朝就有“菩萨像宫娃”的美誉。另见唐高僧道宣在《释氏要览》中所说:“造像梵相(画像)宋齐间(相当于北魏)皆厚唇、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自唐以来,笔笔皆端来柔弱似娇女之貌。故今人夸菩萨如宫娃也。”当然唐代也保留了大量的男性观音造像,但其造像已趋向于女性。唐代还出现了许多新的观音造像,如水月观音。白居易赞水月观音像云:“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而水月观音始于周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十中记载:周昉“妙创水月之体”,绘观音于满月之中,又配以竹林环境。此种观音是完全中国本土化的观音形象,唐以后非常流行,并传播到了敦煌和四川。敦煌现存15壁水月观音像就源于此时,宋后更成为文人画家极为追捧的形式。故此,唐代观音的一大特点是女性化观音的大量出现,但同时保留了男性观音。
至宋代,观音一改魏晋、唐代面容肃穆、细眉长眼、两眼微闭、目光下视、双唇紧闭、不苟言笑的形象,代之面如微笑,变得和蔼可亲,更贴近百姓的审美趋向了。宋代这种亲和力和富有人性的审美性的增强及贵族性削弱的审美突变集中体现于三点:第一,观音眼神和双唇的神情变化,这是宋代观音变得和蔼可亲的主要特征。其次,此时的观音坐姿变化增多,跏趺式、游戏坐式、安逸式等都出现了。重庆大足北山佛湾第113号龛的水月观音就是游戏坐。第三,宋代观音服饰上也有了世俗化的倾向,摒弃了唐一贯的“宫娃”装饰之恢宏气象,产生了民间喜好的形象。如大足北山佛湾第136号龛的白衣观音像,头上饰以珠宝,衣袖刻满花纹,从胸到脚的衣服都缀满璎珞珠玉,尽显普通富贵人家的爱好。被誉为重庆“北山石刻之冠”的第125号窟的数珠手观音,更是从头至脚珠玉环佩,无处不加修饰。由于她娇中带媚,古人又称其为“媚态观音”。南宋以后的观音形象更是体态婀娜、稳重高雅,平添了几分理性化色彩。寿涯禅师所咏的鱼篮观音:“窈窕风姿都无赛,清冷露湿金栏坏”,就是如此。
此外,唐宋辽金时期,观音的造像还出现了一批密教的造像,密教中的观音造像与中原传统的造像还是有些区别的,多表现为多首、多臂、多持物的造型。主要的造像为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
诚然宋代观音的审美新取向,对元、明、清三代观音造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阶段,观音的神性进一步被削弱,更贴近于寻常百姓,在制作上甚至减少了膜拜的意义,突出了赏玩的用途,尽显了观音形象世俗化、风俗化、戏剧化的特点。
纵观观音的形象,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经历了一个从佛国天堂到人间、从崇高向世俗的转变。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对观音进行了本土化的彻底改造,淡化了其宗教色彩,融入了世俗的因子,赋予了观音女性的形象,这是观音菩萨造像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自《佛教艺术经典:佛教图像的展开》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