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
◎不著撰人
缘 起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一心向道的僧人们,穿过云烟、趟过流水,走入一座座名山大川、幽兰胜境,或朝礼圣迹、或参访名师;或自我修持、或教化四方,在这云水生涯里,僧因山水而圆融,山水也因僧而禅韵悠然。本期圣地巡礼,让我们跟随高僧大德一同游历,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清凉地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素有金色五台山之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五峰耸立,之所以成为“台”而不是“峰”,是因为山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因此得名五台山。
文殊菩萨道场的缘起
佛陀从未到过中国,但佛经中早有五台山的记载:南赡部洲(大地)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汉年间佛法东传,两位天竺僧侣摄摩腾、竺法兰,带着白马托经而来。两位高僧得到了汉明帝的最高礼遇,被安置在了洛阳城外,专供外国使节居住停留的鸿胪寺。对!这里就是后来的白马寺。两位僧人并没有一直呆在白马寺,他们心心念念惦记着佛陀所说文殊菩萨道场,一心要去五台山拜谒。等到第二年春天积雪一消融,两位僧人就虔心前往五台山,并在皇帝的允许下开始在五台山建寺修塔,从那以后五台山就成为了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
贫女乞食 文殊示现
文殊菩萨栖止于五台山,总以不同的面目示现人间,千百年来文殊菩萨示现的故事,一直在五台山上演。据传北魏时期五台山的灵鹫寺,每年开春都会举办无遮斋会,无论男女老少、贫贵富贱来者不拒,都能参加法会,且饱食一餐。
有一次突然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人,她手里牵了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婴儿,身后还跟着一条狗,跟随众人进入寺院。众人施舍财物,唯有她身无分文,只好将自己的一缕头发,作为施舍之物。
妇人问法师说能否提前用斋,饭点虽未到,法师见妇人怀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慈悲为怀,提前给了她两份素斋。妇人问:“三个人,为何只有两人饭?”法师马上又给她补了一份。
让人意外的是,妇人又指着身后的狗说:“这条狗呢,也得吃东西啊!”
法印和尚犹豫片刻,很勉强地又给了她一份,可这妇人又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还怀着一个孩子,也应该有一份食物”。
法师忍无可忍,放下打饭的勺子,一时起了嗔恨心:“胎儿尚未出生,难道也能吃饭?再三索要,实在是贪得无厌!”
谁知那妇人说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
说完,她幻化成文殊菩萨的形象,在云光缥缈中又说道:“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弃,其知爱憎何?”
当时参加斋会的有成千上万人,大家见到文殊菩萨显圣,膜拜顶礼。
法师一下子醒悟过来,无遮斋会所体现的是平等布施之心,自己怎能因外缘而忘了初心呢。
至今五台山上,仍旧保留着供奉文殊菩萨的发塔
感召高僧 结殊胜法缘
文殊菩萨无我的圆融智慧,也感召了诸如憨山大师、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来此应化道场朝礼圣迹,结下殊胜法缘。
憨山大师
憨山德清大师,是晚明四大高僧之一,与蕅益、紫柏、莲池大师并称。憨山大师原名德清,他将五台山北台的别名“憨山”,用作自己的别号,从此憨山德清之名行之于世。
清凉境地五台山对憨山来说,这里是参禅问道的最佳场地。一日饭后憨山跑香,突然一下子人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山河大地,影现其中,从前的种种疑虑顿消。在五台山禅修的八年时间里,憨山大师早已与五台山融为一体。
虚云老和尚
虚云老和尚,字德清,与憨山德清大师同名,有人说虚云的前身就是憨山大师。文殊菩萨教法是虚云老和尚追寻的道路,顺其自然虚云老和尚与五台山也结下了殊胜的法缘。
虚云老和尚曾发愿朝圣五台山,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来生积累福报。
他从普陀山启程,花了两年时间,用三步一拜的方式走完了全程。途中遇到寒冬,天降大雪饥寒交迫,虚云老和尚几乎快死在了路上。一位叫文吉的乞丐看见老和尚病卧雪中,将雪拨开,用围棚的草烤火,煮了碗黄米粥,老和尚喝下了粥才暖气复生。又一次老和尚身染重疾,连着十几日痢疾,人几乎虚空耗尽,在生死关头又遇见文吉,文吉又是送药又是煮粥,老和尚的病势减轻不少,文吉甚至还帮老和尚担负行李。后来虚云老和尚终于到达五台山,却遍寻不见文吉。后有一老僧详听经过告知虚云老和尚,文殊菩萨,吉祥圆满,文吉即是文殊。
与大家一同了解了清凉地五台山圣地的存在,佛菩萨的示现、高僧大德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不断升起信心,愿佛弟子修行路上不生退转心、勇往直前。
摘自:上海玉佛禅寺公众平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