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报恩尽孝道
◎ 曙 正
父母之恩,山高海深,非我们此一生所能报答!所以“净业三福”之第一福,即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那么该如何尽孝?孝有四种:小孝、远孝、近孝、大孝。
小孝,即为孝顺现世的父母,也就是要恭敬父母、供养父母。身为人子,应当勤恳工作,供养所需,使父母衣食无忧;膝下承欢,时常陪伴,令父母心情舒畅;功成名就,光耀门第,使父母光彩愉悦……如是,都是在恪尽孝道。
远孝,就是孝敬古圣先贤,将圣贤的言行,奉为圭臬;以圣贤的举止,作为借镜。父母给予了我们人身,古圣先贤则赋予我们人格,他们以言传身教破除我们的蒙昧,开启我们的智慧,砥砺我们的情操;他们的道德文章,使我们明理义,辨是非,最终成长为具有真正人格的君子。这些圣贤师长,可谓我们的“再生父母”。故而,我们见贤思齐,积极进取,尽此生之心力,继往圣之绝学,也是一种尽孝。
近孝,就是除了孝顺自己父母之外,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此情怀,以此心量,以此行为来包容天下,孝行天下。这正是儒家《孝经》所述真意,也正是佛教所言“普度众生”的菩萨行。世人常说“忠孝不能两全”,但若是以苍生为父母,以社稷为家邦,则尽忠即为尽孝,忠孝本为一体,又何愁不得两全!故而古人云: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为生民谋利益,为国家尽忠心,正可谓大孝行天下。
真正的大孝,则是将众生父母皆导入佛智,令其出离轮回。无论我们对父母从身心供养上做得如何得当,在自身修养上做得如何完备,作为薄地凡夫,我们即便长命百岁,最终也难免一死。若不将父母从生死苦海中拔出,那么在父母百年之后,无尽恩德,万千慈爱都将断绝,此后人天永隔,六道辗转,苦海茫茫中再也相见无期,即使心中怀有无尽的怀念与不舍,也无力回天。“子欲养而亲不待!”世间最大悲痛,莫过于此。但如果能引导父母趋向正信,信佛学佛,了断烦恼,使宗亲得度,永脱生死,直至成佛,这才是圆满究竟的上上大孝。
本师释迦牟尼佛,不仅为我们开示如何恪尽孝道,同时也身体力行,践行大孝至孝。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在诞下佛陀七日后就往生忉利天了,为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佛陀曾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度化慈母,并为众生留下佛门孝经《地藏经》;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之时,在葬礼上,至尊的佛陀亲自为父亲抬扶灵柩;摩耶夫人往生后,佛陀得姨母大爱道夫人慈爱抚育,长大成人,为感激大爱道夫人的抚养之恩,佛陀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女众出家,使无以计数的女众弟子以此慈悲得到解脱;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之母因业力沦于饿鬼道,饱受煎熬,目犍连以至诚孝心誓愿救母,解其倒悬。目连救母的故事深入人心。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的孝心,佛陀慈悲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正道……
摘自《吉祥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目录